北京华瑞鼎盛科技有限公司
UPS电源 , 蓄电池 , 空调机房
Resden蓄电池6FM-40 12V雷斯顿铅酸系列

Resden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充电状态,充电制度为恒压充电。这个恒定电压值一般较低,它的充电电流一是补偿电池自放电损耗,二是用于氧循环复合中PbSO4再充电转变为Pb所需的电流,它能使电池经常保持满充电状态,一旦需要,能够提供足够的电能,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电池放电后用浮充电压充电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到接近满容量,更长时间则可恢复至满容量,若要恢复迅速一些,可以在允许范围内提高初始充电电流,也可将电压提高一些,但充电电压太高不但增加系统工作电压,而且增加水的损耗,加速正板栅腐蚀,缩短电池寿命。 浮充电压的选择既要满足能使电池充足电并保持处于满荷电状态(这要求较高的电压),又要尽量减少水损耗与正板栅的腐蚀(这要求较低的电压),因此它是电池能否达到预期寿命的运行中的关键参数。电池组中浮充电压偏差越大,考虑到把所有电池都充足电,浮充电压就不得不高一些,所以浮充电压均一性也是电池的重要性能之一,它影响到电池浮充电压的设定,影响水损耗与正板栅腐蚀,继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主要是由体内压力激刷增加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安全阀开阀压力过高,或者是安全阀阻塞。当体内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阀门不能正常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造成鼓包变形。
      (2)浮充电压设得过高,充电电流大,导致正极板上O2析出加快,而来不及在负极复合,同时电池体内的温度上升也很快,在排气不及,压力达到一定时,使VRLA电池出现鼓包变形。
      (3)VRLA电池充电运行中特别是在串联电池组中,如果对电池组进行过充电,若有品质不良的电池常会出现内部气体复合不良等现象,从而出现鼓包现象。
      (4)因VRLA电池属于贫液式设计,对气体的化合留有预留避道,而如果有"富液"现象,就会阻挡产生的O2扩散到负极,降低O2的复合率,体内压力增大。

   1)电池的活化时间不足。 
      2)放电前电池是否满电。
      电池说明书上所列数据是电池出厂时在电池完全满电的情况下放电测得。因此,在放电前需对电池充满电后,静置4小时以上再进行容量测试。
      3)温度对电池的容量也有影响,注意利用容量与温度的关系公式计算放出容量。温度低放出容量较少,反之放出容量较多。
      4)使用年限的增加电池容量的自我衰减。(每年度正常情况下电池容量损失2%以上)

 

性能高

(1) 重量、体积小,能量高,内阻小,输出功率大。

(2) 充放电性能高。采用高纯度原料和特殊制造工艺,自放电控制在每个月2%以下,室温(25℃)储存半年以上仍可正常使用。

(3) 恢复性能好,在深放电或者充电器出现故障时,短路放置30天后,仍可充电恢复其容量。

(4) 无需均衡充电。由于单体电池的内阻、容量、浮充电压一致性好, 选择高频机必然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性能、价格和售后。确保电池在浮充状态下无需均衡充电。

温度适应性强

可在-25~50℃下安全使用。

郑重声明:本公司所售全部蓄电池保证是原厂原装,假一罚十,签订合同,并提供增值税发票,38AH以上出现非人为质量问题三年内免费更换同等型号的全新电池,请广大客户放心采购!

测量信号频率:目前许多蓄电池内阻测量,实际上测的是蓄电池的阻抗,内中包括了容抗,而容抗大小和测量信号频率有关,使蓄电池内阻测量结果不具有客观性。要具有客观性,应根据测量信号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关系,用解析的方法去除蓄电池电容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测量率结果与信号测量频率无关,即在任何测量信号频率下,内阻测量结果具有唯一性。
测量时间和测量电流大小:在采用较大测量电流的情况下,在施加测量信号和关闭测量信号的瞬间,由于极化的建立和稳定是个变化过程,不同的测量电流,不同的测量时间,极化是不同的,使蓄电池内阻测量结果不具有客观性。要具有客观性,应尽量用较小的信号电流进行内阻测量,根据实验,测量电流小于或等于0.05C10,(其中C10为10小时放电率下蓄电池的容量。)
过度充电的影响
长期过充电状态下,正极因析氧反应,水被消耗,h+增加,从而导致正极附近酸度增加,板栅腐蚀加速,使板栅变薄加速电池的腐蚀,使电池容量降低;同时因水损耗加剧,将使蓄电池有干涸的危险,从而影响蓄电池寿命。
过度放电的影响
蓄电池过度放电主要发生在交流电源停电后,蓄电池长时间为负载供电。当蓄电池被过度放电到其电压过低甚至为零时,会导致电池内部有大量的硫酸铅被吸附到蓄电池的阴极表面,在电池的阴极造成“硫酸盐化”。硫酸铅是一种绝缘体,它的形成必将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阴极上形成的硫酸盐越多,蓄电池的内阻越大,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就越差,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就越短。


展开全文